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藝較前取得了長足進步,石英砂已被廣泛應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渚文化墓中以發現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鉆法已普遍運用到鉆孔技術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發現有管鉆剩下的棕芯。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征的領切割和以炫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征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相結合,運用于玉器的鏤空。
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在玉器上直接雕刻細若游絲的陰線,旺旺由若干條劃跡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還要打磨光滑,到光可鑒人的效果。
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精致的玉璧表面光滑,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鉆痕跡。玉琮、玉環、玉鐲等立體器型造型嚴謹、規格化。
這時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旋螺紋或垂直的臺階痕跡,這往往主要是因為玉質堅硬對工具不斷磨損以及鉆孔時對位不準造成的。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旋轉性的原始砣具。
良渚文化玉器中,制作最精美的當屬玉琮以及冠形飾。不僅規格嚴整,而且雕琢紋飾精細。
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型和紋飾都與原始的神靈崇拜有關,最大的特點是器身大都裝飾繁復的紋樣,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內容更具特色。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而又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征——人神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極為復雜的圖案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要很吃力才能看清。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采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良渚玉器的琢制,綜合運用了鏤空、透雕、浮雕及陰刻線等多種技法,特別擅長“陰刻線”與“剔地淺浮雕”,或兩者的結合,并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琢玉藝術風格。圖案整體結構由主體紋、裝飾紋、地紋三個層次組成。不到一毫米寬度的陰刻線,竟由四五條細若游絲的細線組成,堪稱鬼斧神工。線刻底紋圖案,細密均布,頗富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