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奇石 無患子漢江砂里有黃金, 水中藏奇石。 漢江又稱漢水, 古時曾叫沔水, 是長江的最大支流, 與長江、 黃河、 淮河一起并稱“江河淮漢”。 發源于寧強山中, 穿行在秦巴山間, 流經陜西漢中、 安康, 湖北十堰、 襄樊, 長途跋涉 1500 多公里, 到漢口與長江匯合而奔向大海。 億萬年來, 奔騰咆哮、 滾滾南流的漢江, 攜秦嶺泥土, 裹巴山巖石, 將其擠壓、 翻滾、 碰撞、 沖刷、 摩擦、 浸泡, 磨去棱角, 洗凈面容, 集日月之精華, 聚天地之和氣, “塑造” 成狀態奇怪之石, 或沉埋于河底, 或深藏于砂灘, 在太平盛世的今天, 有人賞識的時代, 經愛石人的搜尋, 才顯露出“奇石” 的真容。奇石是具有觀賞價值的天然石品, 其基本要素是石質物體、 天然生成、 可供觀賞。 漢江奇石, 色澤斑斕, 石質細膩, 石形奇異, 石紋鮮明, 石表清新, 尤以釉光青、 漢江紅、 彩陶石、 竹葉石、 金錢石、 菊花石引人注目、 受人重視。“釉光青” 或曰“油光青”, 是鄖陽老百姓的一種形象叫法。 說“釉光青”, 是拿瓷器上的釉來比喻青石的光滑。 漢字中的釉, 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 所以用“油” 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 但又因為“油” 字代表食物, 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 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既光又油的“釉” 字。 釉, 是以石英、 長石、 硼砂、 黏土等為原料, 燒制成有玻璃光澤的涂層, 涂在瓷器、 陶器表面的物質。 中國是一個瓷器的國度, 百姓天天使用瓷器, 瓷碗、瓷盤、 瓷壺、 瓷杯、 瓷勺等等。 拿日常生活中瓷器比喻河里的一種石頭, 確實簡明形象。 說“油光青”, 是形容青石的光滑, 秦巴山區農村說某件物品光滑, 就說它“油光水滑”。 外表青黑明亮的卵石, 沾上水時就像裹著一層油, 僅憑這身油光就能讓人忍不住動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細膩、 溫潤。 釉光青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水沖石, 也有人把它叫作墨玉。 這是堅硬的石頭在河水中, 經千萬年、 億萬次砥礪、 撫摸、 摩擦的結果。 釉光青多數為青黑色, 當然也有少許暖色石或曖色點綴的釉光青石。 青黑色者, 其黑如漆, 像是用石頭做成的龍山文化中的黑陶藝術品。 以青黑色為主色的釉光青, 給人以深沉、 莊重、 大度、 神秘的感覺。“漢江紅” 是漢江河里的一種彩石類紅石頭, 一種紅黃色的泥石, 質地非常細膩, 有玉化之感, 但不含硅。 鄖縣青曲中學楊正林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專注收藏和研究漢江奇石和漢水文化, 筆者曾目睹他收藏有一方漢江紅, 是目前已發現品質較好單體最大的漢江紅, 十分難得。 其實, 漢江紅分兩種, 一種玉化程度高, 紋理粗大, 整石呈褐紅色瑪瑙質, 稱其為 “漢江雞血石”、“漢江紅蠟石”。 有人稱為紅碧玉, 通體透紅, 玉化感強, 但產量非常少。 另一類石面呈釉光紅, 通體圓潤, 表面如同燒制瓷器形成的釉一樣, 色澤明快、 鮮亮, 石質硬度大, 測試為 7 度左右, 觀賞價值高。 漢江紅畢竟不是雞血石。 雞血石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因為它的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 所以俗稱雞血石。 雞血石由“地” 和“血” 組成。 一般認為“血” 是礦物辰砂, “地” 以粘土礦物中的地開石為主, 也含有相當量的高嶺石、 明礬石、石英、 黃鐵礦等。 產地不同, 質地成分也不同, 但都離不開硫化汞成分。 我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在浙江昌化玉巖山, 后來又在內蒙古發現巴林雞血石。 20 世紀 90 年代又在陜西、 甘肅、 四川、 湖南、 云南等地發現了雞血石。 漢江紅畢竟不是雞血石, 它以自身的紅色獨立于奇石之林。“彩陶石”, 彩色陶瓷, 流光溢彩。 彩陶又稱“彩釉陶”, 被稱為“穿著華麗衣裳的陶器”,以其五彩繽紛受到人們的歡迎。 漢江彩陶石的“色”, 主要色調為深綠、 淺綠、 金黃、 青灰,有的石為單色, 有的石為復色, 即各種色彩交疊融合。 有少量的翠綠、 藍色精品彩陶石, 色澤艷而不俗, 有的翠綠欲滴, 有的金碧輝煌, 顯示出它超凡脫俗的氣質。 漢江彩陶石的 “紋”,天生地造, 匪夷所思, 石面上呈現出千姿百態、 惟妙惟肖的圖案, 有人物、 有植物, 有動物。漢江彩陶石的“質”, 是典型的“水石”, 光柔如水, 不僅質地堅硬, 一般都在 6 至 7 度, 而且水洗度好, 光滑、 細膩、 溫潤, 多數已達到玉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