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石一般是指三峽庫區的峽石或卵石,但在重慶的石頭收藏者中,基本上把長江重慶段(包括三峽和三峽以上江段)的所有石頭都稱為三峽石。
三峽,就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所以三峽石就是產于長江三峽地區內各種奇石的總稱。而三峽所涵蓋的范圍,從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共193公里。
在這400里長的峽江兩岸,其縱橫遍布的溪流河谷、崇山峻嶺之中,美麗的三峽石可以說無處不在。這段巨大的河流山川里所藏著的石頭,除了古老的前震旦系的變質巖、沉積巖和前寒武紀侵入的花崗巖,還有來自長江上游,被滾滾長江之水搬運沖積到三峽母體中,孕育而成的好石頭。
波瀾壯闊的三峽,孕育了豐富的石種,三峽石只不過是一個籠統的稱呼而已。據目前發現的種類而言,就已經多達200種以上了。像紋理石、色彩石、化石、礦物晶體,都是三峽石的兄弟姐妹。
總體來說,三峽奇石大致有以下六個大的分類:人文纖夫石、石器時代石器、古生物化石、巫峽浪擊石、三峽五彩卵石、巫山磨制美石。如果說最能領風騷的,就獨數產自宜昌的幻彩紅了,因為除了形態、色彩、紋理、神韻漂亮外,其石質是屬于花崗巖成份,堅硬不風化,宜收存
長江三峽因為從所處的地質結構上判斷,屬大巴山川東川鄂湘三大褶皺帶交匯處,所以結構復雜,石種的生成極具廣泛性。尤其像硅化木化石、震旦角石、貝殼化石、菊石、龍骨石(動物化石)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等,也是極具獨特屬性的三峽好石頭。
【文中圖片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