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玉雕起步較早。據縣志記載,清末民初,岫巖地區已形成了有300多人從業的玉石街,出現了以江保堂為首的玉雕“八大匠”和由李德純、李富組成的“素活二李”。新中國成立后,素活工藝有了長足發展,由最初的玉杯、玉壺、玉爐、手鐲等小件,逐步發展為中等件、大型件的玉雕作品。
岫巖玉雕以素活工藝見長,岫玉素活從選料、破料、設計、雕刻到拋光完成,需要耗時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與其他玉雕工藝相比,岫玉素活首先難在選料。其他玉雕對玉料的形狀和顏色沒有特定要求,可以因料設計,根據玉的天然形態、顏色自由創作。而岫玉素活大多是渾圓的爐、瓶或方形的鼎,玉色要求通體一致,這就增加了選料的難度。其次是鏈活。素活工藝中有許多鏈活,少則十幾個鏈環環環相接,多則上百個。這些鏈環每一組都是在一整塊玉料上透雕而成的,一環做壞也就前功盡棄了。
岫巖玉雕素活工藝繼承了中國玉器傳統技法,以立體圓雕及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刻、透刻,并有勾花、勾散花、頂撞花等手法。岫玉素活比例勻稱,圓潤光滑,文飾講究古樸、典雅、華貴,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在國內乃至世界影響頗深。其代表作《華夏靈光》岫玉塔薰通體高3.15米,用料3噸多,做工復雜,氣勢宏偉,是迄今中國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