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由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主講的“松湖·望野”系列講座第九期“伊闕祥云——一個考古人認識的龍門石窟”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館舉行,吸引松山湖市民及多地歷史文化愛好者到場,線上線下聽眾累計2.1萬余人。
在大眾眼中,龍門石窟或許是一處可以實地游覽,或是通過網絡輕易搜索到相關圖片與介紹的知名景點。然而,在考古人史家珍的眼中,龍門石窟蘊含著遠不止表面所見的豐富內涵。講座中,史家珍圍繞龍門石窟的開鑿歷史、藝術價值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詳盡展示與講述。
“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當時的國之大者,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文化的集大成者,奉先寺大像龕的開鑿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史家珍通過結合自己對龍門石窟的思考,將普通大眾對于龍門石窟的認識,從單純的雕刻藝術上升到歷史、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
除了龍門石窟藝術本身,史家珍還將龍門石窟置于中華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他深入解讀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融合,以及這種融合如何在龍門石窟中得以體現(xiàn)。
史家珍表示,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后,與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最終融入中華文明的核心體系。龍門石窟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見證了這一文化融合的過程,成為中華文明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實證。
講座中,史家珍還分享了許多有趣的考古故事,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歷史的復雜性和多面性,讓聽眾深刻感受到歷史并非簡單的記錄,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傳承和文明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