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東是一位以刀為筆、以石為紙的匠人。1978 年生于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的他,自幼浸潤于雕刻藝術氛圍,從凝視前輩雕琢的孩童,成長為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喀喇沁石藝” 非遺傳承人,用三十載光陰書寫了一段從草原走向全國的琢玉傳奇。
童年時,林西縣街頭巷尾的雕刻作坊,是羅偉東的 “藝術啟蒙課堂”。前輩們刻刀下靈動的花鳥、威嚴的神獸,在他心中種下了對玉石雕刻的熱愛。1999 年,他在赤峰創立“神龍雕藝工作室”,以巴林石為起點,專注龍、鳳、金蟾等傳統題材。他深諳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 之道,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草原文化的豪邁與靈動,形成了 “形神兼具、氣韻生動” 的獨特風格。
2014 年是羅偉東藝術生涯的轉折點。他毅然從雕刻軟料轉向硬玉創作,挑戰和田玉、翡翠等硬度更高的材質。這一轉變不僅需要技法的革新,更需對玉石特性的深度理解。同年,他考取工藝品雕刻工高級技師,以科學理論賦能藝術實踐。在《財源滾滾》《雙龍爭雄》等代表作中,他巧妙運用浮雕、透雕等技法,讓堅硬的玉石呈現出 “呼之欲出” 的動態感 —— 金蟾鼓腹納財的憨態、雙龍纏斗的磅礴氣勢,皆在刀筆下栩栩如生,先后斬獲中國玉石器 “百花獎” 金、銅獎。
作為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喀喇沁石藝” 傳承人,羅偉東始終視傳承為使命。他擔任中國玉文化研究會玉雕專委會常務理事,致力于推動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審美融合。2016 年獲評 “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 時,他坦言:“每一塊玉石都是自然的饋贈,雕刻者要做的,是用匠心讓它講述屬于這個時代的故事。” 從草原石藝到國潮美學,他的作品既保留著游牧文化的粗獷張力,又注入了東方哲學的含蓄意境,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鐘情于雕刻筆,專注于每一個設計。” 這是羅偉東的從藝箴言。在快節奏的時代,他始終保持著手藝人的慢哲學 —— 一塊原石需經數十次審料、畫稿、雕琢、打磨,方能化璞為玉。這種對細節的偏執,讓他的作品超越了工藝品的范疇,成為承載情感與思想的藝術載體。無論是收藏者案頭的擺件,還是非遺課堂上的示范教具,都在訴說著一位草原匠人對土地、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
從草原小城到全國舞臺,羅偉東用一把刻刀琢刻出屬于自己的藝術坐標。他是傳統技藝的守護者,用每一道線條、每一處弧面,在玉石上刻下了中國匠人 “守正出奇” 的精神印記。當刀鋒與石頭相遇,飛濺的不僅是碎屑,更是千年文脈在當代的璀璨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