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邵忠田
年齡:63歲
職業:玉石雕刻家
信條:有人說我就像一塊石雕,本來是埋藏在泥土中一塊平淡無奇的大石頭,一朝重見天日,經過精心打磨,成為一個極具觀賞價值的工藝品,受到人們的關注。
成績:我的雕刻手藝是祖傳的,但我的創作卻在不斷創新。微雕、浮雕、工筆、線條……將這些工藝統統用到玉石版畫里,我是第一個;給玉石漆色我也是第一個;用玉石雕刻能夠演奏的民族玉樂器,我同樣是第一個。凡是能畫出來的,我就能創作的出來。
夢想:我曾經雕刻過全套的《紅樓夢》玉石版畫,一共有230塊。接下來,我準備帶著弟子一起雕刻《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補全四大名著。還有一個夢想是帶著我雕刻的22件玉樂器,繼續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演出。
邵忠田的名字,是與纖維玉雕聯系在一起的。在即將開始的保利夏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邵忠田的幾件舊作赫然在列。
出生于雕刻世家的邵忠田,自學習雕刻,喜歡玉石與音樂,“今年3月剛雕完《富春山居圖》,最近正在創作《千佛圖》。接下來最想做的就是雕刻一架玉三角鋼琴,順利的話今年年底就能開始雕刻背板了。”
在邵忠田看來,制作玉樂器是自己興趣的最好結合,“有個形容詞說玉振金聲,形容的就是聲音洪亮,音韻和諧,這也是玉樂器的特點。把玉石雕刻和音樂結合起來,是我的一個夢想。”
1991年至2005年,從第一把玉二胡開始,邵忠田一發不可收拾,雕出了琵琶、古箏、月琴等22件民族樂器,更“雕”出了一支玉樂團。憑借著獨一無二的全玉制樂器,這支樂團走進了維也納新春音樂會,也走進了肯尼迪藝術中心,“下一步要去悉尼歌劇院,玉鋼琴是主力,這也是玉鋼琴首次出國演出。”邵忠田如是說。
跟著父親學雕刻
我是山東文登人,搞雕刻算是家學淵源。
爺爺早年間做大石工藝品,專門搞石雕,父親是個章印雕刻家。
我喜歡玉石、喜歡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輩們的影響。
四五歲開始,我就對雕刻特別感興趣,父親看我喜歡,跟我講了不少雕刻的門道。
8歲的時候,父親教我學刀法,也就是怎么用刀。大一點兒就學構圖,學著刻章印。
我現在雕刻手藝,都是小時候打下的基礎。
1956年,父親闖關東,我也跟著去了哈爾濱,趕上過上山下鄉。
1979年,我考上長春地質學院,選的專業是礦業。專業是我自己選的,我自幼就喜歡石頭,再加上當時戰天斗地的思想影響,有點兒年輕人的熱血情懷在里面。
能用刀切割的纖維玉
我搞雕刻,用的都是纖維玉。很多人沒聽說過這種玉,說起來,這還是我發現的。
這種玉石深埋于秦嶺山脈,料石軟中帶硬,非常適合雕刻。在1996年舉辦的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這種玉被正式定名為秦嶺玉。
剛剛發掘出來的纖維玉硬度很低,大概只有3.2,稍微鋒利點的刀就可以直接切割,切起來像切膠皮。將料石擱置在陰暗通風的山洞中3個月左右,料石會慢慢變硬,當硬度變為3.5左右時,就成了非常適合雕刻的胚石。
這種玉石硬度低,用機器根本雕不了,一雕就塌,所有的作品都必須全手工雕刻。我的刻刀都跟別人的不一樣,都得單磨,磨刀的時候先用油蘸,磨完之后再用水蘸。
學小提琴打下聽力基礎
我以前拉了18年小提琴,二胡也拉過五六年。那時哈爾濱會小提琴的人很少,生性好奇的我覺得小提琴很奇怪,就特別想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找個小提琴老師可不容易,父親不忍心看我失望,著實費了不少勁。
小提琴易學難精,到現在,我也說不上精通。但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我的聽力不錯。這聽力的功夫,給我后來制作樂器幫了大忙,只要一聽聲,我就能聽出來對不對。給我幾百個碗,我能用它們敲出一首歌來。
有了小提琴的基礎,我又對二胡產生了興趣,因為它的弦更少,只有兩根弦。